學校概況
阜陽經貿旅游學校是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學校始建于1959年,1982年改制為職業中學,學校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大力開辦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為阜陽經濟的發展培養了萬余名專業技術人才。學校歷經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已初具社會影響力,成為皖西北職教戰線上一朵瑰麗的奇葩。學校地處阜陽市城北新區—潁泉經濟開發區,北臨105國道,東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南望碧波蕩漾的古潁州西湖,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一所花園式學校。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學校占地83531平方米(不含實訓基地),樓舍建筑面積32048平方米。學校建有校園網站,多媒體實現了班班通。
辦學榮譽
1988年學校被共青團中央、農業部、國家科委授予“全國農業實踐先進單位”;1998年被國家教委關工委、團中央宣傳部等單位授予“讀書教育特色學校”稱號,安徽省職業教育“三重”建設項目學校、省一類電化教育達標學校;阜陽市“德育工作先進學校”;阜陽市防震減災示范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潁泉區“陽光工程”培訓基地。2004年通過國家級評估驗收,成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同年被評為“安徽省綠色學校”;2010年再次被評為“安徽省綠色學校”;2007年,被評阜陽市“德育工作先進學校”。 2007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學校2008年被安徽省教育廳評為合格縣(區)職教中心,2009年被評為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道德培養實驗基地;2013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零犯罪”學校;2015年獲全國個性化學習實驗先進單位;2016年學校被省教育廳批準為“安徽省特色示范學校”項目建設單位,2018年8月獲得安徽省校企合作典型示范學校稱號。
機構設置
學校現任校長陳明書,副校長譚啟勝,校長助理謝洪輝。
學校共設辦公室、教務處、學生處、教科處、總務處、保衛科、團委、工會、關工委、資助辦、項目辦等處室。
發展理念
校訓:“勵志 厚德 博學 多藝”; 教風:“嚴謹 敬業 協作 創新” ;學風:“生存 做人 求職 發展”。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積極實施特色辦校、文化建校、人才強校戰略,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準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教學
學校在辦學實踐中秉承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突出內涵建設,狠抓課堂管理,提升課堂效率,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采取分年級管理、分教研組集體備課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注重在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工學比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資源配置上的研究。推進課程的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鼓勵開發自己的標本教材和教學資源。
學校齊全的教育教學設施和先進的教學手段給學校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在教育教學上,學生多次參加省市技能大賽并獲獎,職對口升學多年名列阜陽市前茅,阜陽經貿旅游學校達線率、本科升學率一直在阜陽市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實習實訓
擁有配套齊全的教學、實驗、實習設備和儀器設備,建有多媒體教室5個,微機室5個,中央專項資金投入建設的新的綜合實訓大樓即將竣工。根據專業設置建設了數控實訓室、汽修實訓室、家電實習室、電子電工綜合實習室、鉗工和焊工實訓室、農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語音室、服裝實習基地、食用菌培訓基地、花木培育基地等,通過土地流轉新建有100畝地的涉農專業實訓基地,在潁泉區生態園建有農學實驗基地10余畝。學校圖書館藏書7.8萬冊,閱覽室報紙雜志219種。開通了校園網,無線網絡覆蓋校園。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進了課堂。
專業建設
學校目前開辦的專業有:建筑制圖與施工、服裝設計與制作、飯店服務與旅游管理、現代農藝技術種植專業、現代農藝技術養殖專業、社會文化藝術(學前教育)、農村經濟管理(財務會計)、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現代農藝技術、機電一體化、建筑等被批準為省級重點專業建設,現代農藝實訓基地、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被推薦為安徽省質量提升工程項目。
師資力量
學校教職工愛崗敬業、專業水平高、創新意識強。學校注重加強“雙師型”和“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和能力提升學習。學校有20多人參加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和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崔巍老師曾被推薦遠赴歐洲學習。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53人,高級教師49人,一級教師57人,“雙師型”教師占70%。擁有省級教壇新星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教壇新星8人,市級骨干教師3人。
近年來,學校一些教師在全國、省市信息化技術大賽、創新課大賽等比賽中屢摘桂冠。學校共承擔了國家、省、市10多項課題研究;每年有30多篇多媒體制作、課件、論文獲獎,各級媒體發表論文210多篇;農學專業教師張振研發的食用菌“阜靈一號”一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靈芝嫁接”盆景填補阜陽市空白,并在全國職業院校參展獲得二等獎。
文化建設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面落實學生素質教育拓展計劃,積極打造二職高文化特色。德育融入活動,文化與能力結合,以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學校2009年成立的“中學生木球隊”是全國第一家學生木球隊,球隊多次得到木球發明人、臺灣實業家翁明輝先生的接見。屢次在全國木球錦標賽中獲得好名次,曾在第九屆全國木球錦標賽上獲得女團第二名,第十屆男女團隊獲得第七、八名,在第八屆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學生鈕雪曾代表國家參加亞洲木球錦標賽;每月一次的大型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和迎新年文藝晚會成了學生青春夢想展示的舞臺。
技能培養
學校注重學生實訓技能的培養,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開展“校企合作 ”、“校校合作”,實施“雙證書”和“多證書”制度。各專業畢業生通過專業技能訓練,經考試考核合格,可取得由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能鑒定證等。他們既有學歷文憑又有專業技術,既能從業又能升學,學校實現學生“升學”和“就業”雙贏。
近年來學生在全國、省、市文明風采、技能大賽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并代表市參加全國、全省比賽。
服務地方經濟
多年來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充分利用專業和人才優勢,致力于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開設“農業科技趕集”、“ 農業政策和農業技能進村”、“科技示范”等活動,為農民朋友提供科技咨詢,提供勞動力培訓等。連續多年深入一些村鎮開設農民技能培訓講座,幫助種養大戶發家致富。并緊密結合潁泉區工業強區戰略,積極開展校企班,為企業定制人才。
站在發展改革前沿的阜陽經貿旅游人,秉承“勤奮、團結、拼搏、進步”的精神,在黨總支書記、校長陳明書的帶領下,乘職業教育發展的春風,昂首闊步,銳意進取,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