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美國前30大學的同學,硬件一般都很好,包括GPA、標化成績、AP、競賽等等。那么招生官希望看到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體現你對社會的同理心,洞察力,改變社會的雄心與有效的行動。還要看到你出色的領導力,對同齡人的影響力。這樣你就不是一個只會死讀書,靠大量刷題獲得的高分低能學生。所以活動一定要體現出持久性,也就是能看到你的GRIT,堅毅。不一定需要特別的特立獨行。但是要與你未來的長期發展目標,是邏輯自洽的,也能看到你的付出,對于整個社團的影響力。舉辦的活動,要有一定的新穎性、公益性、環保性,最好還有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文案策劃,組織行為的整體提升等等。
隨著競爭的白熱化與內卷,一般社團活動由于沒有特定的結果導向評價, 就不如競賽更管用了。現在很多學科競賽都是團隊性質的,如國際基因大賽,數學建模大賽,機器人競賽,經濟學奧林匹克競賽,模擬聯合國等等,都是團隊性質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有團隊協作,分工,領導力體現出來,并且獲得一定獎項, 肯定是更值得去花時間投入的。其他公益性質,環保性質,支教之類的, 也最好有一些照片,視頻,證書之類來支持一下活動的真實性。